| 第一作者 | 论文题目(中文) | 发表刊物/论文集 | 发表/出版时间 |
| 韩红 | 津巴布韦“梦想秀”艺术团在京演出 | 人民日报海外版(非洲华侨周报) | 2017-11-28 |
| 黄春燕 | 论《怦然心动》中的童眼存真 | 北方文学 | 2017-11-25 |
| 唐棠 | 我们做事的方式----解读电影《实习大叔》里的企业人文精神 | 文艺生活 | 2017-11-25 |
| 李华 | 孩童心中的“谷仓情结”——分析儿童文学作品《夏洛的网》 | 参花 | 2017-11-25 |
| 唐棠 | 大义参天、至诚至信----解读电影《白银帝国》里的商业精神 | 青年文学家 | 2017-11-24 |
| 鲁曼俐 | 当火星人能听懂金星语——电影《偷听女人心》中的商业文化解读 | 青年文学家 | 2017-11-20 |
| 蒋春生 | 来自黑色伊甸园的茨瓦纳人 | 人民日报海外版 | 2017-11-14 |
| 唐棠 | 追随我所爱----从商业文化视角解读电影《乔布斯》里的精彩点滴 | 丝路视野 | 2017-11-10 |
| 李华 | 文学与电影中的坦普尔顿形象及性格对比分析 | 丝路视野 | 2017-11-05 |
| 郝琳 | 物竞天择 适者生存 - 解读电影《杜拉拉升职记》里的外企文化价值观 | 小作家选刊 | 2017-11-05 |
| 郝琳 | 贪心不足蛇吞象- 解读电影《杜拉拉升职记》里的外企文化价值观 | 西江文艺 | 2017-11-04 |
| 韦美璇 | 胜者为王,愿赌服输——浅析电影《抢钱至尊》中的美国自由主义经济传统 | 青年文学家 | 2017-11-01 |
| 刘建华 | 儿童文学视角下对吉卜林“丛林法则”的解读 | 小作家选刊(教师版) | 2017-11-01 |
| 刘建华 | 何处是故乡——吉卜林在《丛林之书》中的身份追问 | 卷宗 | 2017-11-01 |
| 韩红 | 愿中坦友谊之花永远绽放 | 人民日报海外版(非洲华侨周报) | 2017-10-31 |
| 蒋春生 | 坦桑尼亚基础教育中女性关怀的缺失 | 人民日报海外版 | 2017-10-17 |
| 李华 | 爱的艺术盛宴——评电影《等爱的女人》 | 戏剧之家 | 2017-10-15 |
| 韩红 | 斯瓦希里语——东非一体化的助推器 | 人民日报海外版(非洲华侨周报) | 2017-10-03 |
| 穆育枫 | 基于语料库文体学的《小王子》特色研究 | 青年文学家 | 2017-10-01 |
| 李华 | 窘境中的精神追求——分析电影《霍华德庄园》中伦纳德的三次行走意象 | 青年文学家 | 2017-09-20 |
| 韩红 | 管中窥豹,从五个斯瓦希里词汇看东非社会与文化 | 人民日报海外版(非洲华侨周报) | 2017-09-19 |
| 唐棠 | 黄粱一梦 人世沉浮---解读电影《股疯》里的中国股票文化 | 西江文艺 | 2017-09-18 |
| 张春颖 | 流行稍纵即逝 风格永存——浅析纪录片《香奈儿》中的品牌文化 | 西江文艺 | 2017-09-15 |
| 韩红 | 2017曼德拉国际日在北京 | 人民日报海外版(非洲华侨周报) | 2017-09-05 |
| 刘建华 | 《尸体》:斯蒂芬金笔下的童年现实 | 2017 4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y | 2017-09-01 |
| 穆育枫 | 从形式主义诗学看《小王子》的“陌生化”艺术效果 | 北方文学 | 2017-09-01 |
| 穆育枫 | 论电影《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》的改编策略 | 文学教育 | 2017-09-01 |
| 樊娅楠 | “西学东渐”浪潮中晚清出版的转型变革 | 出版广角 | 2017-08-30 |
| 路文军 | 对我国英语学习策略培训有效性的反思 |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| 2017-08-15 |
| 黄春燕 | 电影《怦然心动》——一部青少版的《傲慢与偏见》 | 传播力研究 | 2017-08-10 |
| 穆育枫 | 论《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》中的艺术特色 | 北方文学 | 2017-08-01 |
| 穆育枫 | 《通往特雷比西亚的桥》中的成长主题 | 中国文艺家 | 2017-08-01 |
| 李华 | 跨文化教学与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| 高教学刊 | 2017-07-25 |
| 穆育枫 | 非洲智能手机:市场潜力巨大 中国企业大有可为 | 人民日报海外版-非洲华侨周报 | 2017-07-19 |
| 韩红 | 我们是非洲人 | 中国非洲研究评论(2015) | 2017-07-12 |
| 韩红 | 与狮为伍的“中国野人”——星巴 | 人民日报海外版(非洲华侨周报) | 2017-07-11 |
| 穆育枫 | 走进查加民俗村,体验非洲部族文化 | 人民日报海外版-非洲华侨周报 | 2017-06-27 |
| 穆育枫 | 微课在大学英语读写课程中的应用 |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odern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| 2017-06-24 |
| 穆育枫 | 走访埃塞留学生,走进部族提格雷 | 人民日报海外版-非洲华侨周报 | 2017-06-13 |
| 韩红 | 大英“世界史”展览中的非洲展品——透过展品看非洲文化(三) | 人民日报海外版(非洲华侨周报) | 2017-05-30 |
| 张春颖 | 《艾特熊和赛娜鼠》折射出的社会文化主题 | 青年文学家 | 2017-05-20 |
| 李华 | "天使“还是“蠢人”——电影《天使不敢涉足的地方》里的英意角色对比分析 | 青年文学家 | 2017-05-20 |
| 唐棠 | 电影《撞车》里的跨文化因素解读 | 青年文学家 | 2017-05-15 |
| 穆育枫 | 从被误读者到误读者:论“另外两个”中的讽刺叙事 |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ocial Science, Public Health and Education | 2017-05-05 |
| 韩红 | 大英“世界史”展览中的非洲展品——透过展品看非洲文化(二) | 人民日报海外版(非洲华侨周报) | 2017-05-03 |
| 鲁曼俐 | 电影《千年敬祈》中体现的美国华裔家庭关系中的文化断层 | 求知导刊 | 2017-05-01 |
| 张春颖 | 电影《只要在一起》中的中法文化之异同 | 青年文学家 | 2017-04-30 |
| 鲁曼俐 | 最暗的夜,最亮的光 | 长江丛刊 | 2017-04-25 |
| 李海英 | 从《刮痧》看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 | 北方文学 | 2017-04-25 |
| 唐棠 | 何处是故乡--解读电影《布鲁克林》里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认同 | 长江丛刊 | 2017-04-25 |
| 穆育枫 | 前景堪忧的马孔德木雕 | 人民日报海外版-非洲华侨周报 | 2017-04-19 |
| 韩红 | 大英“世界史”展览中的非洲展品——透过展品看非洲文化(一) | 人民日报海外版(非洲华侨周报) | 2017-04-04 |
| 韩红 | 阿丁克拉符号——非洲文化瑰宝(二) | 人民日报海外版(非洲华侨周报) | 2017-03-21 |
| 孙艳青 | 翻转课堂的有效性及在我国面临的课题 | Education Research Frontier | 2017-03-15 |
| 路文军 | 基于《商英国标》的特色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研究 | Education Eesearch Frontier | 2017-03-15 |
| 韩红 | 阿丁克拉符号——非洲文化瑰宝(一) | 人民日报海外版(非洲华侨周报) | 2017-03-07 |
| 蒋春生 | 在华非洲留学生学习动机研究 |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computer secience | 2017-03-01 |
| 鲁曼俐 | 新形势下英语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 | 锋绘 | 2017-03-01 |
| 韩红 | 挺嘎挺嘎——人见人爱的非洲草根艺术(二) | 人民日报海外版(非洲华侨周报) | 2017-02-21 |
| 李华 | 电影《电话情缘》的多元文化交际策略中的会话修补特征 | 长江丛刊 | 2017-02-15 |
| 韩红 | 挺嘎挺嘎——人见人爱的非洲草根艺术(一) | 人民日报海外版(非洲华侨周报) | 2017-02-07 |
| 刘建华 | 二元对立的消解——从《紫色》看艾丽丝沃克的“和谐”观 | 短篇小说(原创作品版) | 2017-01-31 |
| 张雪丹 | 《贵妇画像》中女性形象的现代诠释:从小说到电影 | 短篇小说 | 2017-01-30 |
| 郝琳 | 英语财经新闻节目制作 --- 基于项目学习导向下的实践教学研究 | 中国市场 | 2017-01-21 |
| 李华 | 谈文学改编电影作品的研究对提升高校英语教师文学素养的作用 | 北方文学 | 2017-01-15 |
| 韦美璇 | 电影《安娜与国王》中的社会组织结构文化冲突 | 鸭绿江(下半月版) | 2017-01-10 |
| 张雪丹 | 跨越时空的精神相遇---《时时刻刻》文本与电影的对比研究 | 短篇小说 | 2017-01-05 |
| 刘建华 | 《紫色》小说与电影中 父亲形象评析 | 文教资料 | 2017-01-05 |
